城隍廟

基隆護國城隍廟位於仁愛區忠一路上,廟門正好面對基隆港,相傳當初是因為地方天災人禍不斷,清光緒13年(西元1887)由舉人江呈輝、秀才張尚廉發起捐建。根據史蹟專家林衡道《台灣勝蹟採訪冊》所載,當地傳說基隆城隍廟城隍爺是清代基隆廳第七任海防通判包容,其人慈善、為官清廉、勤政愛民,但也因此積勞成疾卒於任內,歿後地方官民頌其德,因此以泥塑像供奉於此,並尊稱為護國城隍,也被封為基隆的城隍爺。城隍廟在空間規劃上的特色往往是透過「三穿殿」、「拜殿」和「正殿」三者連為一體,成一「工」字形,產生莊嚴、肅穆的氣勢。城隍廟在建築上透過高低起伏、明暗對比,加上逐段升起的地坪及一再重複的柱列,營造出壓迫、陰森肅殺的氣氛。殿上高掛大算盤,據說拿來算計人間的善惡,作為懲罰警惕世人之意。每年的城隍文化祭是城隍廟中最大的盛事,常吸引了許多民眾圍觀並參與,在農曆7月關鬼門後,基隆城隍廟依習俗,會於農曆8月14日邀請各縣市城隍,搭乘遊艇繞境基隆港,並在傍晚舉行夜巡,8月16日則是會有平安繞境之日巡活動。因為依照傳統民間信仰,在關鬼門之後,仍會有調皮搗蛋的遊魂,享受民間的普度奉祀後,留戀人間,不願意返回地獄,於是城隍爺便必須率眾神將,繞行市區,驅趕遊魂,招福避禍,也保佑民眾安居樂業,並有警世作用,就像城隍廟前的門聯,「為善必昌、為惡必滅」。一年一度的雞籠城隍文化祭活動,通常主辦單位-城隍廟,會舉辦一系列相關的活動,所以整個基隆都會相當熱鬧,有時會請來各縣市七爺和八爺現場走秀,並向民眾介紹城隍廟的歷史變革和意義。而七爺和八爺也將脖子上掛著的一串鹹光餅,當場分送給現場民眾,據說吃了之後可以消災解厄保平安。

基隆市仁愛區

基隆市仁愛區忠一路7號 ‧ 公里